斑马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模型

2007-09-22 / 编辑

  
[1] 肿瘤血管生成理论
早在1863年,Virchow已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的现象。但人们一直在争论肿瘤是由已经存在的血管提供营养,还是由新生血管提供营养,并且普遍认为这种血管反应只是一种炎症反应,并非肿瘤生长所必需。
1947年Alguire GH就注意到生长期肿瘤能够诱发宿主新生毛细血管生长为其突出特征之一。
1968年Tannock IF发现肿瘤细胞分裂速率的减慢与营养血管的距离增大相关,肿瘤的氧气和营养供应限制了肿瘤生长。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Judah Folkman (朱达.富尔克曼)提出了新的癌理论。认为实体癌瘤的生长和扩散依赖于癌瘤内新血管的形成,并通过新形成的血管获取养分;新血管的形成和生长,促进了癌细胞的转移。
实体瘤的发展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绝大多数人体肿瘤位于原发部位数月到数年处于无血管状态,在无血管阶段,肿瘤组织极少超过2~3mm 。实体肿瘤生长必须依赖持续和广泛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为肿瘤组织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血管又是发生转移的主要途径。肿瘤组织内一旦某亚群细胞转化到促血管生成表型,就开始血管形成。
血管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需要内皮组织、有丝分裂、管道形成和基底膜的形成。血管形成过程受到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调节。血管形成状态则表明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二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针对血管形成的某些因子及其关键步骤进行干预,可切断肿瘤血液供应及其转移途径。
九十年代中、后期癌瘤内新血管形成抑制因子的发现、分离、和在实验动物身上的神奇治癌效果,证实了福尔克曼的癌理论。
[2] 斑马鱼血管生成模型
斑马鱼血管生成方式非常简单,两排节间血管直接发自背大动脉,斑马鱼从胚胎到幼鱼的发育在一周内是完全透明的,而且在体外进行,可直接观察节间血管的发育状况。美国加州大学林硕教授等采用转基因技术,研制出绿色荧光标记血管的转基因斑马鱼(见下图),在荧光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药物对血管的作用效果。
 
A、B、C为受精后30小时后的斑马鱼胚胎,黄色箭头为背大动脉,红色箭头为尾静脉。
A为对照胚胎,白色箭头指示的为节间血管。
B为经过药物过夜处理的胚胎。看不见任何节间血管。